回忆,是孩子天真无邪的带着微笑走来。回忆,是孩子明亮的眼神所照亮的未来。回忆,是孩子充满渴望耳畔私语说回来……
——题记
那天清晨,阳光在微风中挥洒。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社会实践队背上行囊,不为旅行,而是前往山的那边支教。没有云淡风轻的闲情,只有深夜备课的身影。没有时光静好的安逸,只有奔波劳碌的回忆。
我们,为支教而来。文字,因回忆而写。
出发的路上实践队员们。
微风相伴,支教同行
深夜里,一盏微弱的灯光依旧闪烁着,写好教案时已经是深夜了。回想起刚来支教的那天,内心依旧充满热情,瞬间睡意全无。拿起笔,趁着记忆还如此清晰,写下温文美好的回忆。
或许,是因为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老师”这个角色在我们心目中总是神秘而吸引人。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个老师梦。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是每个师范生的追求。也或许,是因为青春中包含了太多的感动与责任,美好的年华需要奉献的汗水来滋润,带着青春洋溢,我们决定来到里仁学校支教。
里仁学校是胡耀邦与毛泽东初次相见的地方。他们同为湖南人,同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而具有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性格。毛泽东很信任胡耀邦,曾在延安称赞胡耀邦“思想敏锐,口若悬河”,而胡耀邦一生最崇敬的人就是毛泽东。
经过重重面试筛选,终于成为支教队伍的一员。出发的那天早晨,天空很蓝。远远的望去,一道飞机飞过的痕迹划破长空,在前往支教目的地的路上,一群大学生就像小朋友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你说那些孩子看到我们会叫我们老师吗?”“你们上课前会紧张吗?”“我要求比较严格,孩子们会不会觉得我凶?”之前还胸有成竹的我们此时此刻变得无比兴奋和紧张。
向窗外看去,除了山就还是山。微微小憩了一会儿,在翻山越岭几条路之后,车子停了下来,往窗外一看,“里仁学校”几个大字瞬间映入眼帘,我们终于到了!
多彩课堂,师生情深
朗诵课堂上开心的师生。
夏日的早晨天亮得非常早,五六点钟的时候,云彩还没有完全出现。
醒来后我们就要开始准备去买早餐,然后去几里路之外的地方买菜回来做饭。而这一切都要在八点钟之前做好,因为学生会在八点钟的时候来上课。
我们一共给两个班上课,都是四年级,加起来一共有八十多人了。每天上课前,老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点名,确保每个学生都来上课。如果有学生没来,老师就会像家长等孩子回家一样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没等来时就会去路上接他们,或者打电话给家长,看是否请假。每天迎接这些孩子来上课,就像是等待日出,期待着看到阳光的出现。
英语课上,多才多艺的老师念着流利的英语与学生互动。看,那个坐在第一排最左边的学生,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英语老师讲述黑板上英语单词的来历。
“哇,好漂亮,老师你教我们画小动物好不好?”一个小女生看到老师拿出的图画后举手问英语老师。原来那是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了解单词,熬夜画的图解。学生们的每一次积极举手,都让老师们倍感欣慰,是他们用双手轻轻的画出老师微笑的弧度。
手工课上,马蹄莲丝网花在学生的手中编织出来,一朵朵百合花也都是学生们动手实践的成果。同学们拼接着一片片的花瓣,将绿叶错落的点缀着,最后看着零散的材料变成自己手中的花朵。
体育老师和学生们玩成一片。
这些岁月显得如此美好,在老师与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或许,多年以后,这些学生还依稀记得。曾经有一群像哥哥姐姐般的“老师”在这个夏季给他们带来的知识。
支教里仁,回忆青春
白驹过隙,来这里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三天之后我们就要离开这个留下太多回忆的地方。蓦然回首,时光不深不浅,刚好装满支教的点点滴滴。
回忆总是一幕幕不断涌来,我们奉献知识,我们学习知识。我们渐渐熟悉讲台并且热爱这三尺讲台。青春在时间的轮回中更新,回忆在时间的沉淀下积累。想起我们的第一堂课,忍不住笑了笑。因为紧张,我们会被热情的学生问的不知所措。但是,我们会与学生交流,学到他们所知道的。就像毛泽东说过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一阵微风带着凉意袭来,其他人都已经熟睡了,放下笔,脑海里再次浮现画面。小女孩拿着糖递给老师,拉着老师的手,两支眼睛扑闪扑闪的问我们否还会回来。我们又该如何回答?
夜已深,不禁陷入沉思:我们,还会再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