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种
学院:教物理与化学学院班级:20科教1班
姓名:任玲姗学号:20404010137
74岁的毛泽东为了在青年心中埋下种子,每次接见师生都是早晨登上天安门,然后一直站在那里,不停的挥手喊话,尽量让底下的人都看到他,直到晚上才能休息。很多人不理解,不就是一群楞头学生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堂堂大主席稍微意思一下就行了,何苦折腾自己呢?毛泽东不听,非要拖着一身疲惫见学生们。直到秘书劝毛泽东停下来吧,他才说了实话。因为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见到他,能够明白他的理想和期望,将来继承老一辈的事业。他相信,面前的几百万年轻人里,一定能出人才,将来可以继承他的事业。他笃定的告诉秘书:“我见到了孙中山,记了一辈子,至今不忘。他们见到我,也不会忘记我的,会去研究我的。”
寂静山林,满眼的翠绿中点缀着用土胚建墙、稻草秆铺房顶的农舍。在这其中有一座四合院,有一架坚固的石桥,有一个坐在竹凳上的少年,他的手中握着本被翻烂的旧书。少年酷爱读书,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正是躲避父亲阅读的大好时机,少年的脸上淌着汗水,他紧紧靠着小油灯里微弱似黄豆的火苗,眼中是满满的热爱和求知欲。
少年的性子随了他好辣的口味,火辣炙热。极富正义,面对一个穷困的孩子,他伸出援手——慷慨地将自己一半的午饭分给他。挑战权威,他从不肯逆来顺受。面对历来遵守的规矩,面对老师的威严,少年无畏据理力争自己的观点。
耀眼星河间,十六岁少年初长成。毛泽东16岁时,坚决拒绝了父亲让他去米店当学徒的决定,在其父亲的账本里,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充分表现了他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就此少年奔赴远方,朝着心中所望,向着更远更广阔的世界呐喊自己的名字——毛泽东。
少年似阳光般明媚,怀着梦想初露锋芒。少年毛泽东的光辉远比不上之后的大放异彩,但同为少年的我更能与少年时的毛主席同感共情。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的便是主席所作的《沁园春•长沙》。是1925年晚秋,32岁的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词中是对长沙秋景的描绘,也是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毛主席说:“年轻人不会忘记我,会研究我的。”而我想说:“百年前,毛主席当年撒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了。”
没有人永远年轻,曾经的勇士已经离我们而去,对于新一代的青年,也应该再次思考,重新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毕竟,那位诗人也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条追求公平正义的百年征途,毛泽东生前没有走完,以后年轻人们会接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