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三秋恰半,故谓中秋。“中秋”作为节日最早源自唐朝,而后到宋时逐渐发展成“国民性”庆贺节日。
《东京梦华录》就曾这样描绘宋时中秋夜景:“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簧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彼时的人们,出于对月的崇拜、对金秋丰收的期望,自发地拜月、祭月,通宵达旦,宴饮庆贺。月往往象征美好、纯洁,“圆”更意味着圆满、和谐。“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人们期盼在一年之中月相最圆满的时刻与亲人团聚。
可并非所有人都能在中秋节这一天相聚一堂。古时候朝代更迭,战火连绵,百姓因战乱而与亲友失散。苏轼在辗转各处为官时,与弟弟苏辙分别七年之久。又是一年中秋,兄弟不能相见,苏轼对着明月写下心中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如今,社会人口流动频繁,为了求学,为了生计,无数人远离家乡,奔赴远方。而每到中秋节,一股相思都会涌上人们的心头,产生对团圆的强烈渴求。以前每当我过中秋节,我们全家总会聚在一起吃月饼,看电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中秋,我们一家人一边散步一边赏月。而那时已是秋天,凉飕飕的,但心里始终暖洋洋的呀!
祝大家中秋快乐,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