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总是看见以后才会去相信。但是一些人,少数人,他们看见,是因为相信。相信,才看见了会停下的雨;相信,才看见了应该来的光;相信,才看见了正在生长的路。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从风雨泥泞中走来,却犹如太阳般耀眼;他见过世间五味杂陈,却立志筚路蓝缕;他是普通的图书馆管理员,却成长为伟大的开拓者;他是石山伢子,却也是二十八画生。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铮铮誓言,表达的是他的家国之心,而历史的车轮为他轧出了正确的答案。在第一师范的八个春秋,为他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基础,而背上行囊离湘北上,引领着他的是信仰的力量,对世界的渴望,对新思想的憧憬……在京与南陈北李的相遇,在他心中埋下红色的火苗,这颗红色的火苗在他的悉心呵护下终于成长为燎原之势,星星之火,为何不能燎原?一篇篇主义文章的传咏、一次次革命运动的诞生、一场场悬殊战争的胜利,无一不是他点燃这场大火带来的光芒!
简单而贫瘠的文字远远不能够表达出他的丰功伟绩,让百姓永远铭记他的,是农民的欢呼和工人的雀跃。铭记着吧,满载着他的希望走下去,他始终对我们充满着信心,不是吗?不然他怎会挥毫写下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猛看猛译”百种马列著作的是他,领导多次学生革命斗争的也是他,他是共产主义的忠心追随者“小马克思”,也是杰出的学生运动领袖。“明目张胆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一个勤工俭学的法国留学生,心怀豪情壮志,书写了长达六千字的信件阐述对于成立党组织的见解,是他,让中华大地的红色有了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他的挚友告诉他:“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十三岁的他就立志改造社会,百姓们的艰苦生活是他心中烈火燃烧的催化剂,他的老师更是对他寄予救国的厚望。在他的家中,诞生了“新民学会”,他称其为“新民”,就是因为这二字与他心中“进步与革命”相契合;在他笔下,《向导》周报风云一时,成为旧中国的“一丝曙光”,逾六十万字的文章与评论让见地鲜明的他影响了一个又一个身边的人,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兄弟姐妹和好友,都在革命事业中谱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在一九三一年的腥风血雨中,一个满腔热血的共产党人是顶着何等的压力与痛苦在敌人的酷刑下昂首横眉!三十六岁,正当年,却牺牲在不可言喻的折磨中……
此生合是忘家客, 风雨登轮出国门
“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不知玉书、玉明两兄弟读到信中此话是何情感?是否能够感受到他心中的愤懑与呼号呢?“但您的生,要是捡柴、栽菜、喂猪的生,不要去求人的生”。不知他的妻子读到此句,是否也会像他一样的坚强与不屈?
他挺直了身子,在红船上唱响了那首《国际歌》,音韵尚如往昔,泪水充斥着眼眶,就犹如热血盈满了心房。“马日事变”后,还好有他,毅然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那时的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够秘密坚守斗争。他心向党,不停追逐着马克思列宁和社会主义,中共六大与莫斯科红色的天空,伴随着他开启赴苏学习的征途。“叔翁办事,可当大局”,他的家国情怀,让他留学两年后回国将被捕同志们救出牢笼并转移,让他在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殊死拼搏,让他在长汀壮烈牺牲。
未至花甲而长辞,载着他魂魄的岁月舟帆却始终停泊在世间,水波上的涟漪泛进每一个人心中,激荡着波澜。
“不如就索性,朝着某个远方独自一人行去吧”。就是这些人,少数人,正在变成大多数,他们,也正在变成“我们”。不断被鼓舞着,不断感受着,不断强大着!我们和“他们”一同前行,我们重合的脚印永远在路上,我们坚强的背影永远在雨里,我们自信的神情永远发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