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活动 >> 三下乡专题 >> 正文

青春“三下乡”丨千年技艺的守正与新生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3日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团委 来源: 新湖南 ? 津津乐教

为探寻非遗传承的时代密码,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湖南省级非遗虞唐高跷的传承地——虞唐镇,专访了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虞唐高跷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周景祥老师,深入了解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的前世今生与传承发展之路。

古镇非遗:高跷艺术的独特魅力

虞唐高跷经过六百余年历史浸润,缓慢发展形成一项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民俗节庆、民间体育、游艺与杂技活动,以高跷为载体,以文戏表演为手段。虞唐镇作为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省非遗村镇示范点的美誉,虞唐高跷作为其中主要的非遗项目,有着独特的魅力。每月元宵节定期举办的高跷艺术节,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不仅为节日增添浓厚氛围,更有力带动了当地观光旅游。

虞唐高跷的表演极具特色,历史上高跷舞龙灯令人称奇。如今,扭秧歌、扇子舞等节目与高跷表演相融合,还融入杂耍元素,形成规范且底蕴深厚的表演体系,凭借合适的道具与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盛宴。

传承图景:校园沃土与断层隐忧

在传承脉络中,虞唐高跷以虞唐镇中心小学为核心,联动湘乡各校推进“非遗进校园”,现有60余名学员利用周日习艺,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家族传承在虞唐高跷中较为常见,“父亲也走高跷”的故事代代相传。值得一提的是,过去鲜少参与的女孩子,如今在高跷学习中表现出色,甚至超越男孩。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传承主要依赖小学和老年人,中青年参与度较低。青少年学成后多因外出打工、求学,难以回乡继续传承。

匠人之心:周景祥的坚守与热忱

谈及传承过程中的点滴,周景祥老师感慨万千。学习高跷对身体协调能力是巨大考验,他15岁学习时不慎摔落,日常训练中摔跤更是常事,但对高跷的热爱从未减退。祖祖辈辈以传承高跷为荣,传承活动多为自发、公益性的民间行为。

周景祥老师对虞唐高跷的未来充满信心,坚信这项凝聚着先辈智慧与心血的技艺定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与实践团成员交流中他说:“我和你们的团队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爱好,非遗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虞唐高跷需要很多的人来呵护关注。”这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

困境与破局:经费、人才与时代考题

虞唐高跷传承面临着诸多难题。经费短缺是一大困境,活动多依赖乡贤资助,缺乏稳定资金来源,传承者甚至无工资。学员流失问题也较为严重,青少年外出求学、就业后,传承出现断层。此外,作为自发组织的传承活动,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避免落伍,也是传承者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针对这些问题,周景祥老师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第一,坚持从小培养,充分发挥“非遗进校园”的作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第二,加强宣传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文旅活动等途径,让更多人了解虞唐高跷的魅力;第三,寻求政府支持,希望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为虞唐高跷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

此次访谈,实践团成员不仅深切领略了虞唐高跷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更被周景祥老师等传承者们“摔打不停、坚守不悔”的匠人精神深深打动。从校园里孩子们踩跷时的认真模样,到古街上老艺人谈起技艺时的眼中星光,这份传承的火种从未熄灭。相信在一代代传承者的坚守、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虞唐高跷这朵非遗之花定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更深、绽放更艳,让千年技艺真正“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连接古今、对话世界的文化使者。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办公地点:百熙楼(双创楼)校团委办公室111

联系电话:0731-82841080

版权所有:共青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委员会 Copyright © 2022. by 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