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正文

没有句号的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 2022年03月21日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团委 来源:

没有句号的文化传承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班级:21思政1班

姓名:唐璐璐学号:21401110143

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的“芙蓉池”,再到《清明奇妙游》的“纸扇书生”……在这些精品节目频频“出圈”之后,“河南出品”已然被冠上了文化传承的美称,我们方知:文化自信,历久弥新;舞动中国,惊艳世界;传承坚守,义不容辞。

余秋雨笔下:“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冯骥才深深践行着,他在二十余载的文化苦旅中,虽经历了无数坎坷与磨难,但始终不辞劳苦,勇往直前,把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句号奉为圭臬,躬身力行、矢志不渝地坚持着文化传承。

纵然春光易逝、年华易朽,但对于文化传承需要我们保持热枕、不断探索。

“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在平均每天就有近百个古村落消失的事实面前,冯骥才听到了古村落的呜咽,也为正在消亡的古迹而痛心。于是,他每天都在奋力与时间赛跑,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一如卖掉两幅心爱的画作,购买“迷楼”,护住了它的原貌,又以同样方式,在宁波的月湖,挽留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祠堂。这不仅留存下了悠久的历史古迹,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诚挚守护。由此观之,对于文化传承,只要我们尽力为之,亦或是全力以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即便身如苔花、力量微小,但我们也可以绽放芳华,拥抱国风吹起、文化大美的闪光明天。

人们对“河南出品”的盛赞并非偶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君可见在突然收到领导毙掉《洛神水赋》节目第一稿样片的通知时,陈佳虽倍感糟糕,但她还是决定立马起身去上海重拍“洛神”。经过一遍遍模拟,一次次下水,一帧帧复查,从午后开机一直到次日凌晨,整整12个小时,最终换来了1分50秒《洛神水赋》节目的诞生。文化传承就是在文艺创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坚守之下,不但获得了创新所带来的一轮新生,还让文艺创作“破壁”变得来日可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远不止此。唤醒故宫的“掌门人”单霁翔让文物苏醒、开放尽可能多的领域努力向世人展示故宫红墙内少为人知的一面;北大力学博士生陈更挖掘诗词蕴意、鼓励更多人爱上诗词,乐于做一个传递古诗词的传播者;“Jay”周杰伦对于国风音乐的传承,让我们享受着一场场无与伦比的音乐盛典;“一带一路”的启动,使得外国人主动接触中华文化有了更多机遇和更大可能……此间种种,无不说明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充分了解、汲取中华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于当下,我们才更应该积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习近平在2022年的新年致辞中强调:“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深刻诠释了享有文化传承义务的你我有着赓续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接续奋斗、守正创新的责任,并应牢记文化传承是一场没有句号的伟大革命。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办公地点:百熙楼(双创楼)校团委办公室111

联系电话:0731-82841080

  • 一师青年公众号

版权所有:共青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委员会 Copyright © 2022. by 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