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之印象,从心中而来。
一师印象之一——燕。春分归,秋分去,燕子是时间的信物。此鸟筑巢堂前,与人类相亲相爱,如一串飘扬的音符,牵动着一师人的心弦;又像一把玄妙的剪,沿无形的中轴轻轻剪开春秋,却怎的剪不断一师牢固的历史。南朝绍兴年间,张栻随父前往与岳麓山相隔两望的城南妙高峰下游玩,一个构想的萌发,从此同样以“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为办学宗旨的城南书院应运而生。1903年,湖南师范馆的成立,一师开始了现代师范教育,在中国师范教育学生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即实施民主教育至辛亥革命到五四。妙高峰这座海拔仅70米的山,最终还是打破了原有高度,成为了历史文化的新高峰。燕子来又去,一师容存着如燕子般天下游荡求学的人,燕怎的剪的断,历史文化早已在一师人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一师印象之二——师。湖南第一师范校史是一部教育史,在这自由的教育圣地,曾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李达等一批教育名师大家,曾国藩、左宗棠等湖湘英才也曾在此求学。一代代大家之中,最为让我深刻铭记的该是徐老了。1913年下学期至1919年上学期,徐老一直在一师任教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的课程,他艰苦朴素,为解决农民子女入学问题,还用自己的资金创办小学,一年到头穿着布衣布鞋。徐特立老先生对教育科学造诣也很深,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不仅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倡导良好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以深深的影响,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正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了一封贺信。信中说到“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我们也应当向徐老学习,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承徐老。一代师育一代师,一代人育一代人,
一师印象之二——红。一师曾是一弯包含革命力量的清泉,在徐特立、杨昌济、方维夏等一大批进步教师的浇灌下,孕育着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何叔衡、李维汉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不久后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大树埋下伏笔。作为“湖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湖南革命青年的大本营”,一师先进青年经久不衰的姓名排列在一起,成就了新中国,也成就了新一师。“红”的不仅仅是一师之人,一师的“红色”之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也是那么鲜艳醒目。1941年,毛泽东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这句古语作了全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正是因为这股红色之风,吹出了毛主席“不仅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要读有字之书”的言论和想法。毛泽东的“无字之书”包括寻师、取友、游学、调查、实践。就以寻师来讲,毛泽东不仅在学校尊师求学,而且向社会寻师求教。1916年在体育理论与实际上造诣很深的柳午亭留日归来,毛泽东听说后,便步行一百多里,向他求教,《体育之研究》便由此而生。这句话不仅是我们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风,自1935年以来,也成为了我们全党的党风。也正是这热烈的红色精神,多年来,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青年毛泽东为榜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民教师。
印象从眼前而来,走出图书馆,伴着慷慨激越的一师钟声,阳光、柔风、杨柳、纳湖内嬉戏打闹自在极了的金鱼、水波上偶尔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爬上不远的土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成群结队的鸟儿头上不断盘旋,一回头又张望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城市,在迷雾中消失。在这印象里,我慢慢走着,我走在一师之上,我走在一师之间,我走在一师之下,一师在我里,我在一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