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风潇雨晦中醒来。
在朦胧的绿影婆娑与斑驳的一师古墙之间,我看见了,一位老人。
他身姿颀长,两鬓微霜,清凉的雨水化不开他紧蹙的双眉,宽大的蓑笠承载不下他浓厚的悲伤。
光绪三十二年,山河破碎,天愁地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墙内,雨声淅淅沥沥,如泣如诉。
墙外,枪声震天,哭喊声撕心裂肺。逃亡的人群失魂落魄,颠沛流离,清朝的余孽,腐败无能,搜刮民脂,硝烟漫天的战火不断扩大,血流成川的街道比比皆是。
他仰面沉思,伫立远望,浑浊的双眼似乎在无声的控诉。寒风袭过,衣袍翻涌之中,我突然看见了他那残缺的殷红手指。
十指连心,断指锥心。
恍然间,我心中如闷哼一声惊雷响炸开来。
再次睁开眼,却发觉周围山河破裂的咆哮声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却是鸟语花香,天朗气清,岁月静好,海晏河清,微风轻抚我的脸庞,阳光倾洒我的面前。我低头一看,半旧的书页平摊开来,“一代师表——徐特立”“断指血书”。白字黑字,刺痛着我的双眼,更扎疼了我的内心。
梦境中的夜幕深沉,笼罩大地,梦境中的迷雾漫漫,遮避前途。而此刻东方地平线上的红日耀眼而璀璨,它用它那热烈而明媚的光芒,照耀着这片热忱的土地。我也曾在一师的校史馆中看到过:在那已经逝去的至暗的子夜,红色的星斗也曾如同落在初秋草原上的点点星火,浩浩荡荡地燃烧而终形成燎原之势。
我看见,一张张黑白色相片,一张张志气昂扬的笑脸,我看见,那些处在红星照耀下的人们,用红色的心,红色的血,以及那熊熊燃烧着的红色烈焰,将那鲜红色的旗帜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因为只有那面鲜红的旗帜,它是希望、是光明,将驱逐黑暗,带来新生。正如那温柔的春风化雨驱逐那盘据一方的坚冰。枯败的草木因为雨露的滋润而欣欣向荣,受苦的人们因为红星的照耀而重获新生。
历史车轮的辗转滚动,历史的硝烟也化作了千沟万壑的松涛和鸣,点点星光绵延不止,凝聚成熠熠星河,最终使一师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成为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坐标点,群英集萃,英雄辈出。我想,那道星河便是铭刻在一师学子心中的红色记忆,是流淌在一师学子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是带领我们继续阔步向前,昂扬进取的信心与勇气,它需要我们的继承与发扬。
一师的红色记忆,是根植于中华文明深厚土壤的心灵本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震撼着我的心灵,但回眸历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处处都透露着红色基因的身影。一师的红色记忆起源甚早,甚至在尚未察觉的阶段,便已经滋养着 学子,在近代历史中,它经历了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终于沉淀在我们一师,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但当我环望四周,却在难以见到当年的豪情满怀的身影。
我看见,英雄早已远去。但虽已远去,但决不能只是存在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对革命先辈怀有着极高的崇敬,但不能将他们束之高阁奉为神袛,我们跨越时空与革命先辈相谈甚欢,却不能将自己与他们划分地渭泾分明。我们的心灵对“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感到震撼,但也不能只向往“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富贵生活。
一师的红色记忆根植在我们心中,但它不该被埋没,不该被封受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更不该被描绘为无可指摘、先天完美的幻身。身为一师学子,在这个特殊年代,我们身负母校传递给我们的使命,更该让它不断发扬光大,使它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更该让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丰盈,更该使其成为不甘暗哑的刺头,锋芒所向黑夜中最危险的方位。
我看见,当年愁眉不展的老人,如今却将发自内心的微笑永远定格在了墙上。“断指血书”的故事或许将成为麻木思想的“清醒剂”,当年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已成为一时的美谈。革命先辈、英模人物的榜样力量,是一师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强烈的气场,一种“一仗横担日月行,山崩海立问前程”的气概。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使得一师在那战火连天,兵荒马乱的时代脱颖而出,不可忽视。
我还看见,今天的一师不再属于他们,时代的火炬已经交接到了我们的手中,青山未老,聊以新颜,长路漫漫,未来无限。一师学子的血脉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一如磐石的信仰,我们,将用我们的热血去筚路新的红色文化分支,忆先烈之心,承载英魄矢志,使其基因永续相传于一师,使其血脉不断于华夏儿女之中,为复兴之路续垦新途。
此刻,我睁开双眼,微风正好,阳光不燥。
风和日丽,天朗气清,风景这边独好,一切还待今朝。